作 者 / 张喵 来 源 / 华医网
导 语
近些年来食物、营养和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,此次膳食指南的修订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
1989年,我国首次发布了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,又在1997、2007年对指南进行了修订和发布,今年是第三次对指南进行修订。近些年来食物、营养和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,此次膳食指南的修订也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而这次膳食指南中取消了每天300毫克胆固醇摄入的限制,更是让人出乎意料。那么取消这一限制到底意味着什么?胆固醇究竟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?是否意味着以后不必再担心胆固醇高了呢?
胆固醇是什么?
临床上查胆固醇主要在血生化中显示,而生化检查血脂类除了胆固醇(TC),一般还有四项:甘油三酯(TG),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-C),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,极低密度脂蛋白(VLDL)。这些指标分别代表什么?
低密度脂蛋白LDL:是对人体有害的一类脂蛋白,它的增高提示着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。LDL分子更容易氧化,更容易通过动脉壁然后被巨噬细胞吞噬,导致泡沫细胞的形成,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。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常被称作“坏”的胆固醇。
高密度脂蛋白HDL:对人体有利,它逆行运输血液中的胆固醇,将胆固醇带回肝脏进行代谢。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-C)常被称作“好”的胆固醇。
胆固醇TC: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高会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增加。机制是血液中的胆固醇会在血管壁形成斑块,造成血管的相对狭窄。一方面,血管壁压力上升导致血压升高;另一方面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。
既然胆固醇依然有害,那么取消胆固醇摄入又是怎么一回事?
“摄入过多胆固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“这一说法由来已久。但近来研究却表明,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和HDL-C、LDL-C这两个强力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提示指标的关系尚不明确,因此取消了日常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。
这里胆固醇一词前面的定语“饮食中”十分重要,即只是膳食中胆固醇的影响被证明不是很大,所以日常不需再去限制胆固醇的摄入,但血中的胆固醇水平高依然是高风险因素。但膳食指南是面向全体人群的,而对于高血脂或已经有冠心病的人群,由于体内脂肪代谢能量受到影响,还是需要注意控制膳食中胆固醇的摄入。
总结来说便是,人体自身脂肪代谢对血中胆固醇水平的影响,要远大于膳食中胆固醇的影响,因此健康人不需再特别限制胆固醇的摄入,但高危人群仍然要警惕。
那么对于心血管病发病的高危人群,除了饮食还需注意什么?
《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》给出了几条建议:
1、增加能降低LDL-C的膳食成分:如植物甾醇2g/d、可溶性纤维10-25g/d等。
2、减轻体重:调节到能够保持理想的体重或能够预防体重增加
3、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:包括足够的中等强度锻炼,每天至少消耗200kcal热量
4、采取引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冈素的措施:如戒烟、限盐以降低血压等。
附2016膳食指南:
新版的膳食指南的六条核心推荐:
1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
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、蔬菜水果类、畜禽鱼蛋奶类、大豆坚果类等食物。
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,每周25种以上。
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~400g,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~150g,薯类50~100g。
食物多样、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。
2、吃动平衡健康体重
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、保持健康体重。
食不过量,控制总能量摄入,保持能量平衡。
坚持日常身体活动,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,累计150分钟以上;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。
减少久坐时间,每小时起来动一动。
3、多吃蔬果、奶类、大豆
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,奶类富含钙,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。
餐餐有蔬菜,保证每天摄入300~500g蔬菜,深色蔬菜应占1/2。
天天吃水果,保证每天摄入200~350g新鲜水果,果汁不能代替鲜果。
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,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g。
经常吃豆制品,适量吃坚果。
4、吃适量鱼、禽、蛋、瘦肉
鱼、禽、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。
每周吃鱼280~525g,畜禽肉280~525g,蛋类280~350g,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~200g。
优先选择鱼和禽。
吃鸡蛋不弃蛋黄。
少吃肥肉、烟熏和腌制肉制品。
5、少盐少油控糖限酒
培养清淡饮食习惯,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。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g,每天烹调油25~30g。
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,每天摄入不超过50g,最好控制在25g以下。
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g。
足量饮水,成年人每天7~8杯(1500~1700ml),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;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。
儿童少年、孕妇、乳母不应饮酒。成人如饮酒,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,女性不超过15g。
6、杜绝浪费兴新食尚
珍惜食物,按需备餐,提倡分餐不浪费。
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。
食物制备生熟分开、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。
学会阅读食品标签,合理选择食品。
多回家吃饭,享受食物和亲情。
传承优良文化,兴饮食文明新风。
>>>觉得文章不错,请在文末点赞支持<<<
版权声明
本文版权归华医网所有
欢迎分享
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(微信号:sz8540)
投稿邮箱:hyw@91huayi.com
商务合作:010-57673037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继教课程手机学